回來確實比出去更需要勇氣,回來也就意味著你需要重頭開始,以及重新適應出去前所不想面對的現實。縱然現在有不少自媒體或紙媒都在誇大地宣傳辭職旅行,打工度假跟 Gap Year,但我還是得說旅行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旅行過後該面對的那些問題依然存在,旅行這段期間只不過是給你一個緩衝的期限,把處理問題的時間延長,給你一個獨自思考的空擋,倘若你在旅途中不進行思考,不去進步,那麼回來後現實的落差也許會讓你更難過。這也是為何會有那麼多旅人在結束旅程後無法重新適應,然後又選擇了逃避。
然而每段旅程都會有一個終點,正如之前說的一樣,也許離開就是為了回來,只不過回來後你得學會處理好個人的情緒,長期旅行回來後所要面對的落差不僅僅是現實問題,還存在自己出去了近一年時間,而同期的友人已在香港職場上打滾了一年,這當中的差距看似不大卻又還是不可忽略。即便後來幾年的跳槽找工作,不少老板都會自動忽略我在曼谷時的工作經驗,對於香港的 HR 來講,大部分都不怎麼會承認你在外流浪時的工作經驗,換句話說我回來對他們來講也一樣是一張白紙,所幸的是我並沒有覺得不安,因為我知道我並不是單純地出走而已,反倒是我在旅途中把自己給找了回來。
從曼谷的雜誌社回到香港的雜誌社工作,各種不習慣油然而生,看著香港那被高樓遮蔽的天空,當然也會想念泰國那藍得透徹的夏日,更糟糕的是喜歡旅行的幼苗竟在我回港工作不久後就迅速膨脹,幾乎要撐破自己的心房,每天看著地鐵上那些不懂得笑的香港人,總覺得這地方太苦悶,也不知道為何香港人就是不懂得笑,有時候不小心地跟陌生人對上眼,大多數的陌生人都會朝我翻一個白眼,似乎我侵犯了他們的視線,時常我都會在想為何對方就不能給予一個微笑呢?在那麼擁堵的車廂里,想要不對上任何人的目光實在是件難事,笑不僅可以化解尷尬,並且還能讓人心情變好,笑是一件可以傳遞的情感,就跟打哈欠一樣,唯獨在香港我才真正體驗到甚麼叫翻白眼翻到後腦勺去。
當我還在曼谷時,我一直都呼籲身邊的朋友趕緊過來旅行,但進入職場後大家都身不由己,直到我回港後身邊的人才終於有空到泰國一遊。由於工作我們大家都不斷地在互相錯過,打工仔想要出門旅行也非易事,縱然香港一年有 17 天公眾假期,但大部分都零散且短暫,若想要請年假連著公眾假期放,也需要看公司是否允許,可惜大部分公司都需要夾假,一旦你同事或上司請了,那你也只能留守辦公室。香港的職場跟泰國的職場可謂天淵之別,從一個如此慢的社會節奏轉換到吃飯也要狼吞虎嚥的快節奏,唯一相同的是香港雜誌社也一樣那麼窮,以至於後來我都在勸應屆生切勿選擇香港的媒體行業。
喜歡旅行這顆心,一旦萌芽,就很難抑制住,只不過跟泰國同事不同的是,回來後我發現即便是活躍的媒體行業身邊不少同事在週末或假期時也只是回家補眠,問其為何放假不去旅行當中有不少人都回我說離職時這些不去旅行的年假可以補錢,看著常年不放假的同事,我又看了看窗外那明媚的陽光,世界再大也還是會有人安守己分從不去打擾,跟拼死拼活賺錢去旅行的人有著強烈的對比。旅行雖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終究能去旅行也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在回港後我就發現香港的辦公模式跟泰國的十分不同,起初並不太能理解為何有些下班後不回家,後來才知道不少人都在磨爛席,玩 Facebook 看 Youtube 玩 WhatsApp,不過也有另一部分跟我說因為家里空間太小或不舍得開家里空調而選擇留守辦公室,泰國人懂得享樂生活的蹤影在這雜誌社里絲毫看不到。
在回港擇業時我還是依據了我個人的心,覺得工作還是得以興趣為先,認為一天到晚都要待在辦公室里,若不選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那麼這一天想必也會過得十分苦悶,怎料少年我還是太年輕,直到幾年後才醒覺興趣也不能當飯吃,終究香港的生活成本還是過高,再加上媒體行業有太多太多老屎忽存在,所謂的興趣也許會被工作磨滅掉,所以那些呼籲別人以興趣來找工作的說法並不可靠,從工作中尋找樂趣似乎比較重要。在進入香港的雜誌社後,怪也只怪我少不更事,不懂人情世故沒有好好把握好香港的職場遊戲規則,遇到一個很廢材的上司 Mav,年近四十還未出嫁的中女,頂著一副老姑婆的老土眼鏡,一天到晚無所事事,竟閑到用 Excel 把請過誰喝貢茶記錄下來,只可惜這種老屎忽比你早出生,即便沒上過大學,她也還是可以頂著上司的位置,基本上整個公司都知道她沒料,可她卻沒有自知之明,非得把整個部門拖下水,以至於其他部門都不喜歡我們部門。一到農曆新年就叫上整個部門橫掃雜誌社各個部門收利是,看著年近四十歲的她背著一個 Hello Kitty 袋收利是收到手軟站在一旁的我也覺得十分尷尬。近幾年來香港的傳統媒體行業萎縮得十分厲害,不少人都將其歸咎於數碼科技的發展,然而科技也只是佔當中的一部分,其中不少的也還是少不了這些老屎忽的份,紙媒無法跟上時代的變遷也就只會遭到淘汰,真是苦了一代學傳媒的學生。早些年入行的上一代傳媒人拿著不錯的薪水,可新入行的傳媒人的薪水低得不能再低,然而考大學時香港傳媒專業所需的分數並不低,也就衍生出學歷只是職場入場券的怪相。再加上香港這快節奏的大體環境,香港的用戶越來越不喜歡看文字,文字工作者在香港也越來越難生存,導致整個媒體圈事事求爆點,形成一種奇怪的嘩眾取寵文字氛圍。
如果說旅行會讓你更加了解自己的話,那麼喜歡旅行的人必然會發現辦公室的四堵墻並無法禁錮自己想旅行的心。由於雜誌社跟我的大學有合作的實習項目,所以在隨後幾年里我也就帶了幾屆實習生,每當建議他們在畢業前盡量多去旅行時,大部分的實習生都會跟我說沒錢,只可惜他們未能體會到工作後可以旅行的時間甚少,並且有不少人都存在一個誤解認為工作後就會有錢去旅行,而事實上在香港這種吃個飯都貴的城市中,即便工作後你也未必真的會有錢去旅行。錢跟時間從來就無法平等,打工仔總在用時間換錢,一直忙忙碌碌到 65 歲退休,等有錢有時間了,身體卻未必能讓你遠走他方。在香港的精英教育制度下,每個臨近畢業的學生必然會為前途擔憂,從小到大就被教導要好好讀書考大學然後找一份好工作,因此一畢業就立刻投入茫茫的職海當中也十分正常,更何況近年來媒體總在大肆渲染就業最難年,似乎每一年都是最艱難的一年,自我畢業開始那年我就從未見過說經濟有所好轉,這就業市場不濟並沒有最差卻只有最差,人心惶惶下倘若你跟父母說你先不找工作而選擇跑出去旅行,那就會被標籤為不孝跟廢青。當然我也並不是建議應屆生不去好好地找工作而去流浪,而是建議在校生應好好把握學校的時間,把握機會多出去走走,即便是學校的交流或交換生也可以。畢竟有不少學生都把時間花在上莊(大學社團活動)跟做便利店或服務員類的兼職活動上,當中所帶的兩名實習生就因為上莊而導致不少科目掛科,GPA 才一點多,與其將時間花在這種地方,還倒不如把旅行納入大學生必做的事之一。
時光一旦錯過,就很難追回來,這也是為何那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會在香港迅速躥紅的原因,每個成年人都喜歡集體回憶,喜歡那些錯過的遺憾。我們總說人要活在當下,可活在當下這四個字其實很難做到,當你選擇出走那你就必須接受出走後的結果,每個人所追求的東西都不一樣,出走無疑能讓你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以及獲得一種別樣的體驗,但若你出走後無法接受重頭來過的生活,那你只會變得難過。大丈夫能屈能伸,如何在不同的城市當中學會享樂,也同樣重要。旅行也並非一定要坐飛機漂洋過海才算旅行,只要帶著一顆旅行的心,走出家門你都能看到不同的風景。在港的工作雖累,但我們工作並不應該單單為了生存,更應該為了生活,在泰國待過後我就覺得他們的享樂態度香港這邊真應該好好學學。
海明威曾說過「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住過巴黎,它會一生跟著你,有如一場可帶走的盛宴。」,年輕時的異國生活將會成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國也儼然成為了我的第二個故鄉,隨後的日子里我幾乎都會每年拜訪她一次。每次身邊的朋友都不解我為何去過又再去,並且覺得既然旅行就應該去不同的地方才叫旅行,甚至有些人會覺得一個地方旅行過一次後就可以不用再去了,而事實上一座城市的味道單憑一次短暫的旅行壓根無法體會到,每一座城市都有著不同的韻味,並且每一次的探訪都不可能一樣,這也是為何我會建議旅行時我們需要放慢腳步,你不必像在香港般那麼著急,唯有放慢腳步你才可能看到拐彎處的那道陽光。縱然有不少人都會有難得出門一次當然要盡可能玩多些地方的想法,但若整個旅程都在趕路的話,那麼你將會錯過不少人跟風景,其實旅途中最美的是人,多跟當地人交朋友聊聊天才會看到不一樣的人文,想以短短幾天玩透一座城市不僅累且不可取。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城市居民來講也適用,當我們居住在同一個地方久了,我們就會忘記這個地方的好,總會看到一些不好的現象,在香港也如此。當我覺得香港沒甚麼東西可玩的時候,我的泰國朋友以及他們的朋友卻總飛來香港旅行,隨後我也發現有不少泰國人還挺喜歡來香港旅行的,當我一年回一次泰國時,他們也有不少人一年回香港一次,住在曼谷的朋友也會跟我對香港的感覺一樣,他們也會說曼谷沒甚麼好玩,事實上旅行也只不過是我們從自己住膩了的地方去別人住膩了的地方。
作為新入行的傳媒人,我的薪水比同期的應屆生還要低,可我還是有餘錢去旅行,其實旅行並不需要花太多錢,也並非有錢人的專利,有些人認為去旅行的人就有錢也只不過是一種誤解。隨著越來越多廉價航空的出現,如今的旅行成本也變得越來越低,若年輕一代吃少幾次放題,他們也還是可以存到錢去買一張機票。唯一不一樣的就是工作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便你想去旅行,你也會並非自由身,一些熱門假期大家都急著請,想要自我放空一段時間事實上並不容易,因此還是那句老話趁年輕多去旅行。
旅行是生活的一條路,但也並非只有旅行這條路,近年來也確實多了不少人動不動就壯遊,然而後來有許多次在路上遇到一些號稱壯遊的旅人,只因為在媒體下的渲染而選擇壯遊,可每天也只是睡到日曬三竿繼續活在自己的圈子里,過著糜爛的生活,並沒有主動地去認識當地朋友,過一日算一日,真正的虛度光陰,倘若你問他們為何出走或打算何時回去,大多數也只會搖搖頭。旅行也許是最初的逃避藉口,但並不應成為逃避的避風港,若在旅途中不去跟自己對話,聽聽自己的內心,然後嘗試去做出新的改變跟進步,那麼將很難與現實接軌。旅行這件事固然美,卻不應該被神化。
遠走他方一年也就意味著你比其他人晚了一年進入香港的職場,雖然有不少人都說一年時間並不能拉開太大的距離,況且有許多工作能力壓根跟就職多少年毫無關係,但香港的職場甚少接受這一套,所以終究回來後你還是要面對 HR 的各種白眼,以及起跑線則跟新一屆的應屆生一樣。在香港這講究贏在起跑線上的社會,一時三刻剛結束 Gap Year 的人難免會覺得有落差,但也不必暗自傷神,Gap Year 還是有時效的,你看 Working Holiday 不也有年齡限制,而且 Gap Year 中所收穫的人跟經歷都是職場上無法教導你的。
《旅行是一種病》簡介:
我想喜歡旅行的人都會患上一種「不去旅行就會死的病」,因此我想將這幾年遇見的一些人一些事重新整理記錄下來,將會以系列連載的方式敘寫,希望可以為各位帶來一些有溫度的故事。
目錄:
一.因為年輕,才有廢的資本
二.Gap Year 後回來面對現實才是最難的
三.旅行過後還能當朋友的才是好旅伴
© 本文版權歸作者 DEXTER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歡迎支持我的 Facebook Page:劈柴喂馬走天下
也歡迎 Follow 我的 IG: @Dex.Chan